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黄璘泰:创造更好条件,助推更多民营企业成为广东科创主体

  DeepSeek引爆现象级传播热潮、宇树科技机器人登陆春晚、杭州“六小龙”刷爆手机……这个春天,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时隔7年再次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更好条件助推更多民营企业成为科创主体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勉励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这为广大民营企业注入了强心剂,更为我们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区域创新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民营企业一直是广东创新的顶梁柱和生力军。让更多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广东既有坚实基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力激发民营企业争当科创主体的创新使命
  民营企业是广东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广东民营经济有着“起步早”“体量大”“出海多”“科创强”的特点。广东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早崛起的区域之一,起步之早与改革开放同行;2024年登记在册的民营经营主体总量达1837.87万户,占全国十分之一,居全国之冠;2023年广东货物进出口总额中,民营经济占了63.57%,出海比例长期稳占六成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民营企业科研投入经费位居榜首,科创之强,雄踞全国。这些都构成了广东民营企业担负起科技创新使命的坚实基础。 
  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民营经济是从改革开放初期抢抓“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机,率先承接“三来一补”的加工业中起步、从“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中小企业中发展壮大,并产生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产业巨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一群体在改革浪潮中搏风打浪、茁壮成长,靠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民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一些局部的、暂时的困难和挑战。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弘扬改革开放之初敢为人先的锐气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弘扬坚守主业的务实精神。通过40多年的发展,广东民营经济之树早已告别筚路蓝缕的草创年代,“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通过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成长出一大批“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4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一家民营企业要成为“百年老店”,必须聚焦实体、专注主业,紧跟时代、紧跟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经济规律也告诉我们,一个产品、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独特的市场规律,唯有坚守主业、深耕其中,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其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保持爱拼会赢的拼搏精神。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殷殷嘱咐,更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继续走在前列的主动求变。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要在全球竞争中进取,必须把爱拼会赢的拼搏精神融入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以主动求变的姿态,积极应对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统筹建强战略性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做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就强调,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广东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最早也最充分,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性的体会和认识也最痛切最深刻。于广东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言,对这个论断的体会尤为刻骨铭心。爱拼会赢的精气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勇当科创主体的创新环境
  环境就是软实力。杭州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脱颖而出的背后,离不开浙江持续优化治理改革而提供的创新环境。广东民营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也得益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和不懈全面深化改革而带来的政策条件和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均作出了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必定能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勇当科创主体的创新环境。
  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实践层面就是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必须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更公平的条件。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为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更有活力的条件。
  优化更加便捷、更有效率的营商环境。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广东的“数字政府”和政务服务效能是全国叫得响的品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新技术赋能政务服务、依靠流程再造提升效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拓展服务领域等仍有改进空间。要更加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政务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更加亲商、更有实效的政策体系。政策体系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具体抓手。要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跟踪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切实提高政策体系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信用广东建设,为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实效的政策支撑。要全面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具体措施一条一条落实下去。
  提升民营企业当好科创主体的创新能力
  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提升民营企业当好科创主体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引导民营企业练好科创内功。
  培育壮大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扎实抓好科技企业扩面提质,从孵化环节抓起,形成更多“雏鹰群体”。要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从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三端突破,加速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科技成果落户广东。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民营企业培育计划,打造科技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企业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落实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政策,鼓励各地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综合性支持。要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努力造就50家科技领军企业和100家链主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雁阵齐飞”发展格局。要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使用、管理、保护机制,重视企业接班人培养,引导存量民营企业行稳致远。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赋能。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的科创优势,充分发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民营企业勇当科创主体提供便利条件。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建立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坚持直接投入与引导撬动相结合,构建以“基础研究平台+自然科学基金”为框架的基础研究支持模式,为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不竭源头。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为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这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集聚。要持续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做大人才增量,夯实广东科技创新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要持续优化人才的引育、评定、服务机制,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提供平台。围绕盘活存量人才,探索实施人才资源共享计划,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让高层次人才在广东实现科技创新梦想。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